轎車在中國一汽是1951年建廠創業(紅旗),1991年與德國大眾合資奧迪生產線,上海大眾是第一家轎車在中國合資建廠的,1985年。那時候中國的道路都是普通公路,車輛很難達到每小時60公里以上,大家對車輛的使用認識不高。隨著中國汽車的快速發展,80年代末1985年滬嘉高速建成通車,至今全國的高速公路已基本普及,車輛時速可達到每小時120公里,這時車輪角度超出原廠設定的標準值時,行駛速度小于每小時50公里時,駕駛者不會感覺明顯的異常。當車輛行駛速度達到或超過60公里時,四輪有問題的車輛會明顯感覺抖動、發飄、方向不穩、跑偏、轉彎擺尾,這時會造成輪胎偏磨,非正常工作,造成其它零件損毀,降低車輛壽命和安全系數。
引起四輪角度變化的原因有多種:1、零部件老化;2、生產工廠的生產工藝;選用材料標準:3、路況;4、駕駛習慣。綜合結論是車輛底盤各種零件的應力變化造成的,應力分別為:正應力、切應力、壓應力、拉應力和扭轉應力。
1、 正應力:同截面垂直的稱為正應力或法向應力;
2、 切應力:同截面相切的稱為切應力或剪應力;
3、 壓應力:圓柱體兩端受壓沿著軸線方向的應力為壓應力;
4、 拉應力:材料不管是受力或受熱不均引起的變型彎曲,彎曲內側就受壓應力,外側就受拉應力;
5、 扭轉應力:材料的兩端沿軸心同時向反方向產生的扭轉應力。
應力會隨著外力的增加而增長,有些材料應力的增長是有限的,超出限度材料就會破壞,這種材料就達到極限應力。有的材料受外力隨時間周期性變化,這種變化稱作交變應力。材料在交變應力的作用下發生的破壞稱作疲勞破壞,材料承受的交變應力小于靜截下的強度極限時,破壞就會發生。材料由于截面尺寸改變而引起應力的局部增大,這種稱為應力集中,應力集中會降低產品或結構件的強度。
因為殘留應力的存在,當產品放置、使用一段時間、處理或環境達到一定的溫度,會因應力釋放而發生變化。同時產品局部存在位置強度差,也會在應力殘留位置產生彎曲和變形的問題。
從以上幾點來看,任何車輛底盤的變化都和車輛的使用不當、道路的平整、氣候的變化、汽車廠家生產的標準及工藝密切相關。一般車輛四輪角度的變化,車輛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因應力的變化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變化,從而影響車輪角度,這種四輪角度變化不一定是底盤某個零件產生的,應該是車輛底盤的各種結構件的應力變化累加形成的,這時要想把四輪角度的變化修正,就要針對車輛底盤的某個零件加以改進,從而達到角度的標準值。
車輛底盤;工廠在研發設計時,采用多種構造,常見的轎車底盤結構有獨立懸掛和非獨立懸掛兩大類。獨立懸掛分為:麥弗遜懸掛、雙叉臂懸掛、多連桿懸掛;非獨立懸掛分為:扭力梁式懸掛也稱(拖曳臂)和后橋式懸掛。
車輛的角度大致分為8種形式:1、前束角;2、主銷后傾角;3、車輪外傾角;4、退縮角;5、轉向角;6、推進角;7、包容角;8、主銷內傾角。這些角度工廠在生產時都設定的有標準角度數據,制作專用功能性零件連接固定車輪和車體,要想解決車輪的變化角度需要把功能零件改為多功能專用零件,以達到車輪出廠時的標定。